close

接續前一個故事,要討論的是:

「這個世界是用什麼做出來的?」

這個問題,沒有一個真正的答案。

希臘古代的哲學家們常在思考這個問題。

其中有一位名叫泰勒斯的哲學家,他認為「宇宙的根源是水」。

他認為,世上的很多物質,都是固體、液體、氣體中的其中一種,而水是共同擁有這三種型態的物質。水在平常時是液體,當它遇冷結凍成為冰塊,如果把水加熱,就會成為氣體的水蒸氣。換句話說,只有水是唯一能轉換為各種型態的物質。所以哲學家泰勒斯認為,水就是宇宙的根源。

可是還有一位哲學家叫做安那西曼特,他認為宇宙的根源不是水,而是空氣。因為世上所有的事物,如果沒有空氣就不能活下來。

安那西曼特更把這種想法延伸為,如果人們吸入空氣,這個空氣就會成為人體的肉、骨頭還有血。

而且,空氣還會變成吹來的風、天上的雲、還有水和土壤以及石頭。

這兩位哲學家認為,宇宙的根源是像空氣和水一樣,由最基本的物質所形成的。

可是還有一位哲學家認為他們的想法是錯誤的,他的名字叫做赫拉克利特。他認為世上所有的事物不停地在改變,水和空氣無法解釋清楚所有事物改變的原因。

他認為,只有能把改變的原因解釋清楚,才算是宇宙的根源。

後來,他發現「火」具有這項特性,因此,認為宇宙的根源是火。

火是一個隨時在變化的物質,每個瞬間,它都會有不同的樣子和顏色,無時無刻都在改變形狀。因此赫拉克利特說出以下的話,告訴大家世上所有的東西都不斷地在變化。

「流動的河水,隨時隨地匯入不同地方流進來的水,所以我們永遠無法再次踏入完全相同的河流中。」

就這樣,這三位哲學家,都從眼睛看得到或是很容易找到的物質中,發現了宇宙的根源。而有一段日子,大家也都認同他們的想法。可是過了不久,開始出現一些哲學家們反對這樣的想法。

因為他們認為,宇宙的根源是眼睛所看不到的。

有哲學家叫做恩培多克勒,他認為宇宙的根源不只有一種,而是由土壤、空氣、火、水四種元素結合的。

世界是這四種元素結合或分離後,產生出來各種不同的事物。

換句話說,人也是這四種元素的結合,石頭也是一樣,差別在於結合的方式和比例不同,有的就成為人,有的就成為石頭。

另一方面,有一位叫做德謨克利特的哲學家,他說宇宙的根源是「原子」;人們稱這些哲學家們為「原子論者」。

「原子」的英文ATOM。ATOM的A代表「不是」,TOM則是「分開」的意思。

照字面上的意思 ,就是「不再分開的」,這也就是原子。

像水和火、空氣等,都可以再分解,這些事物如果繼續分出來,到最後就會出現無法再分的東西,就叫做原子。

而這個原子,就是形成宇宙的根源。

就這樣,古代的希臘哲學家認為,世界是靠這些眼睛看得到或看不到的東西所形成的。剛開始他們認為眼睛看得到的物質,是宇宙的根源;漸漸地,他們認為眼睛看不到的,才是宇宙的根源。

著名哲學家柏拉圖整合了這些想法,做了一個結論。

柏拉圖利用眼睛看得到和看不到的所有事物,說明了宇宙是如何形成的。

柏拉圖認為,我們眼睛所看到的這個世界,只是在模仿眼睛看不到的另一個世界。

這句話的意思可以用鏡子來做一個比喻。

鏡子所呈現的事物,都像是原來的事物或是看起來很像,但都不是真的,它們只是反射原來的事物。就像眼睛看到的所事物,只是在模仿真正的事物,其實它們是假的。

真正的事物,我們是無法看到的。

假設,我們看到了一棵樹,但這棵樹並不是真正的樹,因為真的東西是看不到的。我們看到的,是很像真實的假的事物。

柏拉圖告訴大家,眼睛看不到的,就叫做「Idea」。

「Idea」的意思,有點像是「想法」。我們看到樹的時候,會想到樹的形狀、顏色、觸感等。我們望著樹木,想起樹木的這些特性,這些想法就是樹真實的樣子,也就是樹木的「Idea」。

柏拉圖的這種觀念,引起許多人的共鳴。

「宇宙的根源是什麼?」

這個問題讓希臘的哲學家們深入探討,讓我們對於自己生活的宇宙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我們也開始思考宇宙的根源 

宇宙的根本物質就是水、空氣、火、土壤中的一個嗎?還是柏拉圖的「Idea」,或者是很像「Idea」的反射物呢?

人們在宇宙中是非常微小的存在物。一個人活得再久也不過一百年,如果用子的時間到處去旅行,也只是局限在地球。比起浩瀚的宇宙,我們真的很渺小。

可是人類雖渺小,卻是唯一會思考的生物。

「宇宙的根源是什麼呢?」

既然我們有能力去思考,就該去思考。這個問題就像是讓水蛾去思考什麼叫做明天,讓螳螂思考什麼叫做明年,就算我們不清楚這一些問題,我們的生活也不會起很大的變化,但人類比其他生物還偉大的地方就是「思考」。

補充資料:

 泰勒斯.jpg

泰勒斯(希臘語:Θαλς Μιλήσιος,約前624年-約前546年),又譯為泰利斯,公元前76世紀的古希臘哲學家,米利都學派的創始人,古希臘七賢之一,西方思想史上第一個有名字留下來的哲學家。

泰勒斯出生於希臘繁榮的港口城市米利都,據說曾遊歷埃及,跟當地祭師學習,曾利用日影來測量金字塔的高度,準確地預測了一次日蝕,數學上的泰勒斯定理以他命名。他對天文學亦有研究,確認了小熊座,被指出其有助於航海事業。同時,他是首個希臘人將一年的長度修定為365日。他亦曾估量太陽及月球的大小。

泰勒斯試圖藉助經驗觀察和理性思維來解釋世界。他提出了水的本原說,即「萬物源於水」,是古希臘第一個提出「什麼是萬物本原」這個哲學問題的人。

泰勒斯首創理性主義精神、唯物主義傳統和普遍性原則,是理性主義的開端,被稱為「哲學史上第一人」。他是個多神論者,認為世間充斥神靈。泰勒斯對希臘哲學產生重要的影響,阿那克西曼德據說是他的學生,傳說畢達哥拉斯早年也拜訪過泰勒斯,並聽從了他的勸告,前往埃及做研究。

阿那克西曼德.jpg   

阿那克西曼德ναξίμανδρος,約前610年-前546年),古希臘哲學家、米利都學派的學者、泰勒斯的學生。據說他還是在希臘第一個繪製地圖的人。阿那克西曼德還曾經擔任過一個米利都殖民地的領袖。

泰勒斯認為水是萬物之源,但是他並沒有解釋為什麼水會變成萬物,水和其他的物質相比有什麼特殊的地方。阿那克西曼德認為水的存在也需要被解釋,而引入了一個新的概念「無限者」(英文:apeironBoundless,希臘文:πειρον)。他認為一切事物都有開端,而「無限」沒有開端。世界從它產生,又復歸於它。他還認為,地球是一個自由浮動的圓柱體,人類處於圓柱體的一端表面之上,而我們的世界只是無數世界中的一個。阿那克西曼德還認為,人從海魚演化而來。

赫拉克利特-1.jpg 

赫拉克利特ράκλειτος,前540年-前480年),古希臘哲學家、愛非斯派的創始人。生於以弗所一個貴族家庭,相傳生性憂鬱,被稱為「哭的哲學人」。他的文章只留下片段,愛用隱喻、悖論,致使後世的解釋紛紜。

赫拉克利特的文章晦澀難懂,富有隱喻。赫拉克利特寫過一部總稱為《論自然》的書,內容有「論萬物」、「論政治」和「論神靈」三部分。可惜這部書沒有保存下來,我們現在看到的只是130多個殘篇,它們是從不同時期的著作中摘錄出來的。殘篇的語言多形象比喻,內容是深奧的辯證法,讀起來十分困難,赫拉克利特因此得到「晦澀哲人」的稱號。

赫拉克利特繼承了米利都學派的傳統,認為火是萬物的本原。萬物由火而產生,又復歸於火,而這種活動是有一定「分寸」,也即是遵循一定規律的。列寧評價這個思想「是對辯證唯物主義原則的絕妙的說明」。赫拉克利特還提出了萬物皆流,無物常住的變動觀,強調了事物發展變化的絕對性和永恆性。他對辯證法的最大貢獻是提出矛盾的雙方相互依賴、相互鬥爭和相互轉化的思想,即對立統一思想。他強調矛盾的鬥爭性,認為鬥爭是普遍的、絕對的。赫拉克利特還提出一切都遵循著邏各斯的思想,即一切都遵循著規律。他認為邏各斯是人人所共有的,它不僅是客觀世界的規律,也支配著人的主觀世界。因此智慧在於駕馭邏各斯,即認識把握事物的規律。赫拉克利特的思想在哲學史上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是後世所有辯證法思想的源泉。

赫拉克利特在哲學思想上的發展,主要表現在辯證法方面。他的辯證法思想雖然還帶著樸素的直觀性,但在當時卻是非常深刻的。他與早於他的畢達哥拉斯及其早期學派一起,從探究萬物的本原深入到要探求現象背後的普遍規律。這為人類認識的發展,為希臘以至整個西方的哲學和科學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領域和深遠的前途。

赫拉克利特從自然社會和日常生活中,樸素地看到對立雙方是相互依存、相互統一、相互轉化、相互作用的,提出了鬥爭是萬物之父、萬物之王的思想。列寧稱他為「辯證法的奠基人之一」。

雖然後來的哲學家在理論上對赫拉克利特的對立統一學說沒有真正的認識,但是在實踐中,討論有關對立的種種問題,卻一直是希臘哲學的一個重要方面的內容。許多重要的哲學家如德謨克利特、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提出和討論了對立統一的關係,在某些方面達到和赫拉克利持相似的結論。

赫拉克利特又可以說是第一個提出認識論問題的哲學家。他重視感覺經驗,最早提出感覺是否可靠的問題,又提出入人有共同的智慧。從這方面也可以說赫拉克利特是第一個人,他將哲學從完全討論外部世界開始轉向也研究認識以及認識的主體——人。

恩培多克勒德.jpg 

恩培多克勒(希臘語:μπεδοκλς,前490年-前430年),又譯恩貝多克利,公元前5世紀的古希臘哲學家,西西里人,他的生平富神話色彩,相傳他為證明自己的神性,投進埃特納火山而亡,但是火山卻將他的青銅涼鞋噴射出來,顯示他的不誠實。另一個傳說是他跳進火山,向他的門徒證明他的不朽;他相信他在經火之後會作為神回到人間。後世騷人墨客常以此為詩材。

他認為萬物皆由水、土、火、氣四者構成,再由「愛」與「衝突」或合或間。「愛」使所有元素聚合,「衝突」使所有元素分裂。恩培多克勒認為宇宙本身在絕對的愛和衝突之間來回擺動。跟巴門尼德一樣用韻文寫作,也只留下斷片,相傳他的兩部作品名為《論自然》和《淨化》。

他的宇宙論。上面已經提到過,是他確立了土、氣、火與水四種原素的(雖然他不曾使用「原素」這個名字)。其中每一種都是永恆的,但是它們可以以不同的比例混合起來,這樣,便產生了我們在世界上所發現的種種變化著的複雜物質。它們被愛結合起來,又被鬥爭分離開來。愛與鬥爭對於恩培多克勒來說,乃是與土、氣、火、水同屬一級的原始原質。有些時期愛佔著上風,有些時期則鬥爭來得更強大。曾經有過一個黃金時代,那時愛是完全勝利的。在那個黃金時代,人們只崇拜塞蒲路斯的愛神。世界上的一切變化並不受任何的目的所支配,而是受「機遇」與「必然」的支配。有一種循環存在著:當各種元素被愛徹底地混合之後,鬥爭便逐漸又把它們分開;當鬥爭把它們分開之後,愛又逐漸地把它們結合在一片。因此每種合成的實體都是暫時的;只有元素以及愛和鬥爭才是永恆的。和赫拉克利特有著相似之點,但卻比較緩和,因為造成變化的不僅僅是鬥爭而是鬥爭與愛兩者。

德謨克利特(希臘語:Δημόκριτος ,前460年——前370年或前356年)來自古希臘愛琴海北部海岸的自然派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是經驗的自然科學家和第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古代唯物思想的重要代表。他是「原子論」的創始者,由原子論入手,他建立了認識論。認為每一種事物都是由原子所組成的。原子不可分割,並不完全一樣。在自然界中,每一件事的發生都有一個自然的原因,這個原因原本即存在於事物的本身。並在哲學、邏輯學、物理、數學、天文、動植物、醫學、心理學、論理學、教育學、修辭學、軍事、藝術等方面,他都有所建樹。可惜大多數著作都散失了,至今只能看到若干殘篇斷簡,這對理解他的思想造成了一定的困難。

 

德謨克利特所生活的時代,主要是公元前440年後,即希波戰爭結束後希臘奴隸制社會最為興旺、科學學術活動欣欣向榮的伯里克利時代。

在德謨克利特之前,亦即前蘇格拉底(the Pre-Socratic)時代,哲學和美學大都建立在研究大自然上。而他卻轉向社會、轉向人跨出了一大步。

 

 

文章資料來源:

★《比披薩好吃的哲學故事》(稻田出版社2003年)

★維基百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ing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