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一部詩集《詩經》,是一本民歌歌詞。當中的詩歌是許多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人分別完成。古時候有專門負責蒐集民間詩歌的官員,到當時各個諸候國去找好詩,然後再把官方版的詩歌與民間版的結合在一起。因為歌詞優美,描寫的情感生動自然,直到現在,《詩經》裡的詩還是不斷被人傳頌。

《詩經》原被稱為「詩」或「詩三百」,孔子曾讚美《詩經》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意思是說,如果要用一句話來說明《詩經》的內涵,那就是思想純正無邪。實際上,《詩經》不只三百篇,它共有三百一十一篇詩歌,但是,有六篇只有歌名沒有歌詞,所以實際上只有三百零五篇,當時的人取整數,稱之為「詩三百」。一直到宋代以後,才正式出現《詩經》這個名字,並成為儒家重要的經典作品。

從內容來區分,有三個部分〈風〉、〈雅〉、〈頌〉。

〈頌〉,分為〈周頌〉、〈魯頌〉、〈商頌〉三類,主要以祭祀周文王、武王與農神為主,屬於祭祀類的詩歌。

〈雅〉,分為〈大雅〉、〈小雅〉,是宮廷宴會及貴族宴會時所演奏的樂歌。

〈風〉就是各地的民歌,一共有十五國風。是《詩經》作品中最晚寫定的,但藝術價值卻是最高,也是最受歡迎的重要部分。其內容多半在描寫男女之間的感情,就像現在的流行歌曲。

〈風〉、〈雅〉、〈頌〉與《詩經》創作技巧的賦、比、興,合稱為「六義」。

朱熹曾經為賦、比、興下過定義。他說:「賦者,直揭其命,直敘其事,如〈葛覃〉、〈卷耳〉之類是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如〈螽斯〉、〈綠衣〉之類是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如〈關雎〉、〈兔罝〉之類是也。」

「賦」是直接敘述。正是現在修辭學中所謂的「直敘法」、「白描法」。

「比」是間接敘述,用比喻的方法,拿這個比那個。在修辭學上稱作「比喻法」或「象徵法」。

「興」的做法比較複雜,也就是用隱喻的敘述,觸景生情的寫法,先從看到或想到什麼興起一種感慨,再從這個感慨說明心中隱藏的心情。詩人看到草木的榮枯,鳥獸的生息,風雲的變幻,因而聯想到人事,前為比,後為賦,故稱「半比半賦法」,又稱「聯想法」。

例如〈蒹葭〉就是用「興」的手法,藉著蘆葦來描寫內心的思慕。

〈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遡洄從之,道阻且長。遡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淒淒,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遡洄從之,道阻且躋。遡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遡洄從之,道阻且右。遡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P1010029_nEO_IMG.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ng28 的頭像
    ching28

    人莫樂於閒~

    ching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